栽下猕猴桃 同奔致富路
“虽然我已经走出大山了,但是回头看看童年的玩伴还过着老一辈的苦日子,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雷波县渡口乡芦家村党支部书记吴高超一边检查猕猴桃架子的固定情况一边笑着说。
“虽然我已经走出大山了,但是回头看看童年的玩伴还过着老一辈的苦日子,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雷波县渡口乡芦家村党支部书记吴高超一边检查猕猴桃架子的固定情况一边笑着说。
渡口乡芦家村位于雷波县城东部,离城90公里,全村人口120户584人,其中扶贫建档立卡户29户113人。由于该村地形条件复杂,山高坡陡,发展经济作物困难,加之近年来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小孩,大片土地成荒地、草地,曾经一度玉米扬穗、土豆花开竟成了儿时回忆。
返乡创业助力家乡脱贫攻坚
“我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能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是自己一直以来努力学习的方向和动力。”2010年从四川理工大学毕业后,吴高超就在西昌市与人合伙创办了名为“文昌学府”的培训学校,顺应市场需求的培训学校很快便进入正轨,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开始顺风顺水。
**变化发生在2018年,一次回乡探亲中,吴高超发现邻乡邻村都在搞产业、谋发展,生机蓬勃,而自己的家乡芦家村,到处是空旷的荒地,没有希望与活力。他了解到,在芦家村,青薯“九号”、豌豆等土豆蔬菜种植和山羊养殖项目虽然使乡亲们提高了收入摆脱了贫困,但还是没有中长期项目作支撑,从长远来看,脱贫容易致富难。恰逢村里党支部书记一职空缺,经过深思熟虑后,吴高超毅然放弃城里收入可观的工作,向渡口乡党委提出担任芦家村党支部书记的请求。
发展种植逐步实现致富梦
回村成为新村“官”后,吴高超做的一件事就是规划村里的产业发展。在一次入户了解情况中,他偶然在农户家中看到一株猕猴桃树,不仅果子结得多,而且又大又好,眼看着藤上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吴高超心里乐开了花,决定在家乡发展猕猴桃产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有了,可是要怎样开展呢?
吴高超找到村里的农技员徐隽,在他的帮助下,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的专业人员到村里来考察猕猴桃种植项目。在当时,村里的交通条件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有了大改善,昔日制约发展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且芦家村属高山、二半山,温度、降水量和土质很适合猕猴桃的生长,有了天时地利的条件,吴高超说干就干,和妻子商量后,他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40万元,投入到猕猴桃种植项目中。
经过他不懈努力,2018年12月,“雷波县树耳坪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并成功流转150亩土地。
“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做到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加快推进扶贫产业贫困农户自身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须要把村里的建卡户纳入合作社。”村合作社成立之后,他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拉本村29户建档立卡户入社,带着他们脱贫致富。为支持他在村里发展产业,乡里协调县农业农村局解决了2.5公里的产业路,并安排专业人员到村指导。
目前,该合作社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普通农户18户,项目总投入达120万余元。“现在,种植猕猴桃所需的架子已经**搭建完成,乡亲们都很信任我,出劳出力,我有信心也有决心,5年之后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户增收2万元左右。”吴高超说,放弃城里的高薪工作,主动请缨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希望回到基层、扎根农村,为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凉山日报 (曲霞)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